平时跟很多股友谈论次新股,说我们主要进行次新股投资,总是让别人很惊讶,还会不断的好心提醒我们:“次新股泡沫很严重,都是垃圾股,最好还是远离次新股,要不然很快就亏光了。”

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,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股民朋友的心声,次新股已经成为泡沫垃圾股的代名词。确实,大部分新股从第一天上市交易,都是啪啪啪连着一字板,少则3、5个,多则10几个。

再看看市盈率,不管从静态PE还是从动态PE来看,估值往往都不便宜,让很多朋友敬而远之,除了新股中签,从来没主动买过次新股。

不得不说,很多人对次新股投资存在很大误解。为了正本清源,下面我们先谈谈次新股的几个问题。

首先,我们来看一下次新股的估值问题。按照当前的发行制度,新股发行往往是按照行业平均估值进行定位,但是为了简便,大部分新股采用了一刀切的估值方式——新股估值统统设定为23倍左右。

这就造成新股上市交易后一个很奇葩的现象,就是连续不断的一字涨停板。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?一是新股发行的估值确实被人为压低了,比如计算机行业市场合理估值一般是45倍左右,按照23倍定价发行,上市后首先要进行估值修复;二是天朝股市确实炒作之风盛行,存在“炒新,炒小”的现象。

比如去年的温州帮,就在市场上赤裸裸的坐庄,张家港行作为并不出色的银行股,硬生生被炒成了宇宙神行。低价发行+投机盛行,造成了大部分新股开板后估值都高的离谱的现象,只有在股灾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时候,才存在新股提前开板估值低估捡漏的机会。

注意,我们上面谈的是开板新股的高估值。如果在估值很高泡沫严重的阶段买入,被埋的概率确实很大。这就涉及到次新股投资的第二个问题——择时。

长期关注次新股的投资者应该已经观察到,次新股板块具有明显的波段性。我们看一下最能代表次新板块波动性的深次新股指数近两年的周K线走势图,都是一波大涨连着一波大跌,对应次新板块交易氛围的高峰和谷底。

每个上涨阶段,都会出现一批妖股牛股,比如从2017年1月中旬到3月底次新板块反弹,出现了一批妖股牛股,比如张家港行、来伊份、和胜股份、荣晟环保、杭州园林等。

2017年8月初到11月底,经历一波大跌后,中科信息凭借人工智能概念封王,带动了建科院、华大基因、江丰电子等一批牛股妖股。除了这些引人瞩目的明星股,其实每个上涨阶段,从底部起涨翻倍的次新股都有很多,让人感觉仿佛置身牛市。

当然,每个下跌波段也堪称股灾,不管次新股质地如何都是大杀特杀,泥沙俱下,跌透了再开启上涨的轮回。

次新板块明显的波段特征,本质上反应的还是相对估值水平。每个波段顶端,估值高企,泡沫横行,找不到低估甚至合理估值的股票,当然要跌;跌到一定程度,很多次新股的估值合理到位了,又会有资金潜伏买入。

比如近期我们在《【次新龙头】核心股票池》的日报中,多次点评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好太太和合盛硅业,就是这种走势的典型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