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政策面趋暖的背景下,A股市场投资主题正变得更丰富和更有层次,反弹行情有望持续深入。不过,投资者要区分清楚短期博弈与中长期趋势性机会的区别。
![]() 支持金融股回暖的,就是资管新规配套细则落地,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,明确公募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、过渡期内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等。此前,银行股平均市净率(PB)一度触及0.85倍,上周已逐步上升至0.95倍左右,短期还有上升动力,有望进一步回升到1倍至1.1倍。不过,要进一步向上拓展难度较大,需要宏观经济面的有力支持。 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微调的预期强烈,市场环境有望迎来一段相对宽松的时期,尤其是投资政策,会直接影响投资类、周期类龙头股的估值提升。近期,火电板块的表现最为突出,电力市场化预期叠加火电盈利拐点,支撑着华电国际、华能国际等个股转强,逐步进入趋势上涨状态。超跌的PPP及基建类龙头股,也吸引着一批增量资金的关注,像葛洲坝、中国交建、柳工、柳钢股份、海螺水泥、北新建材等。不过,新一轮经济增长未明确进入增长轨道之前,这类投资周期类股属于长周期的反弹。从最乐观角度看,也还处于大型底部的区域震荡,当其市净率(PB)进入2倍以上时,这类周期股的反弹就会有较大的估值压力。 基于中长期产业发展趋势,在与投资有关的领域中,投资者更应关注新兴产业,核心就是“AI赋能”。据麦肯锡研究测算,到2030年,全球工作场所自动化将影响12亿名雇员,以工资计算相当于14.6万亿美元。正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,未来焦点也与智能驾驶融合。5G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,则是智能制造的初级阶段。智慧城市、政务信息服务等领域,也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相关。上周,阿里巴巴成为分众传媒的战略投资者(持股10.3%),与信息发展签署战略合作,其合作核心也正是“AI赋能”。近期航天信息、华宇软件等迅速转强,也与食品、药品的智慧追溯业务有关。 最后,短期医药医疗股的表现会因疫苗事件而受到抑制,短期应回避相关问题股。此前相对强势的医药医疗服务行业,也可能进入区域震荡。不过,医药医疗、品牌消费品、服务性消费等行业,属于中长期看好的领域,每一次大调整,都会形成介入机会。 |